11月14日下午3點,73歲的王貴欽同往常一樣,帶著員工們在機器前忙活起來了。和面、發酵、揉餡、烤制……一步步流程下來,燒餅的香味充滿整個店鋪。在濟南市槐蔭區緯十二路,這家有29年歷史的燒餅店生意十分紅火,每天可以賣出4000份,供不應求。而近日,這家燒餅鋪卻因為一則招聘啟事火了……
會計出身的“燒餅王”
1994年,剛剛下崗的王貴欽帶著一兒一女到了濟寧,用僅剩的存款開了一家燒餅鋪。剛開始一切順利,沒想到兩個月后,燒餅鋪倒閉了,“請的大師傅帶著600斤面粉跑路了。”就這樣,沒有技術,沒有面粉,燒餅鋪開業僅兩個月就關門了。
大師傅走了,也沒錢再雇人,缺技術怎么辦?王貴欽發現,靠任何人不如靠自己。于是,王貴欽開始自學技術。“我是學會計的,不懂發酵,也不懂機械,就只能先從書本學。”王貴欽說,“書中的知識也是各種各樣,我不知道哪種最好,就只能自己一樣一樣嘗試。”
天剛剛擦黑,燒餅店門口就已經排起了長隊。(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就這樣,王貴欽半年時間內試了上百種方子,再通過實踐一點點改良,終于讓燒餅鋪在1995年春天重新開張。
盡管有了發酵技術,有了手工機器,但收入仍然不盡人意。“銷量不好,產量也不好,一年算下來還是會賠錢。”王貴欽告訴記者,最嚴重的時候,一年有7個月在賠錢。
傍晚的都惠烤餅店里,工人們正在忙著制餅迎接即將到來的購餅“高峰”。(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王貴欽沒有放棄,沒事就鉆到發酵的屋子里,一坐就是一天,曾經連鹽和糖都分不清的王貴欽如今變成了發面高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年的努力,王貴欽的店鋪終于在2004年轉虧為盈,一年掙了4萬元。
2009年,王貴欽的兒子女兒紛紛在濟南安家落戶,他也帶著自己的技術和員工來到了濟南,開了這家都惠燒餅。
月薪最高1.2萬. 做燒餅也要本科學歷
天剛擦黑,燒餅店門口就已經排起了長隊,王貴欽告訴記者,來買燒餅的大多都是老顧客,大部分都是住在附近的鄰居。
有不少顧客會發出疑問:1.1元能買到這么大的燒餅,真的掙錢嗎?王貴欽說:“真的賠錢,但成本壓力在人才上。”
王貴欽所說的“人才”是源于近期在門頭上掛出的招聘信息,月薪8千-1萬2,本科生優先。
燒餅店門外一直張貼著招聘信息,王貴欽希望用高薪招攬人才。(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那為什么賠錢也要高薪招聘呢?王貴欽跟記者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高學歷的工人有更好的學習能力,也有更好的創造力,上手很快,創新性強,用高薪聘人才是值得的。”
前十年受技術桎梏的王貴欽深知能力和創新的重要性,“現在燒餅還無法脫離人工,在揉餡這一步需要有經驗的工人才能操控。”王貴欽說,“這套機器我已經改進了40次,希望可以繼續改進成為全自動機器。”
燒餅店里,員工的平均日薪能到400元,高一點的能達到600元,工作年數久的老員工已經在濟南賺出了三套房子。(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燒餅店的店長丁鳳煥跟隨王貴欽從濟寧來到濟南,已經在店里工作了18年,如今已經買了三套房。王貴欽告訴記者:“剛來濟南的時候,丁鳳煥和丈夫就全款買了一套,現在又貸款買了兩套,店里9個員工已經有7個從農村戶口轉為了城鎮戶口,在濟南安家落戶。”
王貴欽今年已經73周歲,兩個孩子都勸他別再干了,但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小店。王貴欽說,“我會一直在店里干下去。”(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杜虹曉 郭由 畢勝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