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臨朐縣嵩山生態旅游發展服務中心垛莊村村民郭寶美都會清掃村里的道路。垛莊村有6條大路和17條小巷,由18名村民負責清掃,郭寶美是其中之一。雖然干的是村里的活,但郭寶美等人的“東家”卻不是村委會,而是村公益物業管理委員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等為重點,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從之前的美麗鄉村,到如今的和美鄉村,“一字之變”代表著對鄉村高質量發展內涵和目標的進一步豐富與拓展。
作為致力于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濰坊,緊扣和美鄉村建設新要求,持續拓展創新“三個模式”,探索實施了許多新的好辦法,取得了許多新的好成果。其中,用公益的方式促進農村人居環境長效保持,是一張亮麗的名片。
01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緊扣和美鄉村建設新要求,打造“濰愛我家”農村公益物業管理新模式
我國自古以來崇尚“和”的理念,農業生產講求得時之和、適地之宜,農村生活講求人心和善、以和為貴,村落民居講求順應山水、和于四時。
在農村人居環境領域,“和美”的標準不僅包括單純的外在環境,還包括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鄉村善治等等,需要“硬實力”“軟實力”一把抓。
這些年,我市在農村地區的道路、網絡、水電、商超等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為農民過上現代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硬實力”基本過硬。
但在“軟實力”上,還存在人居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配套服務及管理跟不上鄉村建設速度等不足。有的村子村莊建設很好,道路硬化、寬宅大院......但存在墻面亂寫亂畫、電線亂扯亂拉、垃圾亂扔亂放等現象,整治一下馬上變漂亮了,后期管理跟不上,過幾天又變回老樣子。
為此,我市以“和美”為內涵要求,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為抓手,圍繞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探索打造“濰愛我家”農村公益物業管理模式,確保鄉村“美麗”有章有法、有里有面,進而促進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為更高水平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力配套支撐。
據了解,該模式有三個核心支撐。堅持黨建統領,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開展公益物業管理的行動效能。打造“濰愛我家”品牌,引導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以村民的“自治”,推進村莊環境的“精致”,最終達到鄉村治理的“善治”。后續管護“零投入”,通過志愿行動、村民共管共建等,實現村內管護費用為“零”。
隨著開展農村公益物業管理的范圍不斷擴大。成效如何?
“實現了設施有人管護,衛生有人打掃,垃圾日產日清,墻面變成風景畫,村里村外干凈整潔,與山山水水融為了一體。村里人都豎著大拇指說自己村環境好,精氣神更足了。”嵩山生態旅游發展服務中心嵩山社區主任孫婧說,值得關注的是,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更高了,村集體的凝聚力更強了。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創建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267個、市級2000個。
02
以黨建統領高位推動健全機制,既遵循一般規律又堅持因地制宜,深化共建共管共享保障后續管護“零投入”
物業管理離不開“人”和“錢”。開展公益物業無疑增加了相關工作難度。如何確保常態長效?
我市的辦法是,既遵循發展的一般規律,配套相關機制,更找準自身最擅長的賽道,引導各村立足實際情況,找準“想干”“能干”“能干成”的方式方法。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運用多項舉措建章立制,是確保常態長效的關鍵。其中,制定“村規民約約束機制”“網格管理聯動機制”“志愿服務常態機制”“村民共管共建共享機制”等是核心之舉。
“村里變干凈了,感覺路都寬了。”昌樂縣營丘鎮龐家河溝村村民龐榮德說,村干部們帶頭劃分“責任田”,清掃分管區域的衛生;各家各戶負責各自房前屋后的衛生,公共區域則由村干部每周義務清掃兩次,“原來是沒人管,現在是有人干。”
他還指著村路邊的綠化苗木說,里面的海棠、月季等花卉,很多是村民們主動從自己家里移植過來。“大家平時還會剪枝、澆水,不僅為村里節省了錢,也更愛護自己打理的環境。”龐榮德說。
龐家河溝村黨支部書記龐友德介紹,通過這種村民共管共建共享的辦法,他們實現了村里環境管護費用“零投入”。
龐家河村只是一個縮影。全市各相關鎮村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安丘市凌河街道凌河村將全村劃分成4個大網格、12個中網格、56個小網格,分別由村“兩委”成員、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包靠,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壓實網格員責任,推進村莊人居環境長效保持。
高密市姜莊鎮尹家長村成立由村“兩委”成員牽頭、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隊,堅持每天義務出工2小時,對村內及村周邊公共區域的衛生進行整理。
廢舊宅基地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老大難問題,姜莊鎮陳屋村創新思路,把廢舊宅基地作為沉睡的資源進行盤活,統一清理安裝光伏發電設施,不僅解決了整治難題,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現在,我市城鄉環衛一體化收運體系已全面建立,但有些村莊內出現垃圾桶桶身破損、垃圾散落四周等問題,影響了人居環境質量。
青州市王府街道鳳山村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撤走村里的垃圾箱,對村內生活垃圾改為“定時定點、專人收集、統一清運”。
“每天晚上8點到8點30分,村里會安排專人開著電動三輪車挨家挨戶去收集放在家門口的垃圾,然后統一運到街道的垃圾收集點。”鳳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勝說,鳳山村所處山區本身就山清水秀,村里的人居環境又得到全面提升,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觀光游玩。
03
以村民“自治”推進村莊環境“精致”,持續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實現“小家庭”與“大環境”良性互動
農村群眾既是鄉村的主人,又是環境整治的主體,還是和美鄉村的受益者。開展農村公益物業管理,需要進一步喚醒村民主人翁意識,以村民的“自治”,推進村莊環境的“精致”,最終達到鄉村治理的“善治”。
實踐中,我市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管理模式,引導群眾參與。
有的村莊通過“積分制”“合格證制”等措施,調動村民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
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探索實行積分制管理,每季度對各戶衛生情況進行打分,對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的村民給予積分獎勵;對衛生不合格的村民進行扣分,累積的積分可用于兌換日常用品,力促廣大村民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村級公共事務管理中。
有的村莊把引導村民參加農村公益物業管理納入鄉村文明建設中統籌推進。
壽光市洛城街道黃家莊村推行“美德+信用+網格”的基層治理模式,通過對五星“美德信用戶”家庭成員,優先推薦參評各級“好人”等先進典型;成立村級美德信用基金,對有資金需求的“美德信用戶”,給予金融政策優惠等,引導村民向善向美,愛護環境。
還有的通過組織開展與農村公益物業管理相關的評比活動,發揮好“紅黑榜”的示范作用,引導村民積極參加農村公益物業管理中來。
據介紹,實施農村公益物業管理以來,我市相關鎮街、村莊先后組織修訂村規民約109項,構建機制39項,發動群眾17000余人次,成立志愿服務隊伍106支,實現了“小家庭”與“大環境”良性互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更深層次的體現是,隨著村民更加積極主動履行村規民約、開展志愿服務、參與環境整治,“濰愛我家”品牌影響力和各基層黨組織號召力也得到了顯著增強。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