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座蓬勃發展的海洋城市來說,邁向現代海洋經濟發展的“深水區”,文化和旅游既是精神品格與理想追求,亦是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穿透力的關鍵所在。
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正從產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消費者在外出旅行方面更多追求質感和特色的旅游體驗。在青島,這一經濟趨勢有著直觀顯現:憑借海洋旅游這一強勁發展的服務消費,入夏以來,青島文旅市場熱力涌動。人文漫步、濱海休閑、海上觀光、海島度假……作為久負盛名的濱海旅游城市,山、海、城相擁的絕佳景觀吸引著全球各地游客在這里飽覽海洋風光、體驗海洋文化、享受海洋生活。活力多彩的海洋文旅畫卷成為青島發力旅游品質提升攻堅,逐步構建山海城灣一體、城鄉統籌、陸海聯動、資源融通、多元支撐的旅游發展新格局的彰顯。
“文化的力量最終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最終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硬實力。”將這樣的辯證法融匯于青島海洋文旅融合的實踐,已經結出不少生動成果。在海洋經濟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力量的今天,加快邁向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的青島,正著力在更多的“向海”之問中率先作答。
優化配置
將豐盈的文化體驗注入蔚藍之旅,游客有了更多奔赴的理由。
縱觀現代海洋經濟體系,海洋旅游以巨大需求和廣闊潛力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源源不斷釋放著“藍色動力”。然而,長期以來,產品單一與同質化、基礎設施滯后、旅游秩序困境等,成為擺在沿海旅游城市面前的共同難題。對于青島來說,在旅游業消費轉型、產業升級、格局重構的背景下,以文旅融合提升海洋文旅開發能力,下活海洋經濟“先手棋”,塑造著海洋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雙重優勢。
在眾多海洋文旅體驗中,海上旅游是青島海洋經濟的關鍵觸發場景,而如果要給游客一個在青島體驗海上旅游的理由,離不開文化的歷史底蘊和現代演繹。今天,從青島灣棧橋碼頭出發,乘坐“海上巴士”暢游,“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青島歷史城區風貌盡收眼底。
聚焦推動海上旅游高質量發展,全市旅游品質提升三年攻堅行動以來,青島海上旅游不斷傳出喜訊:著力打造“海上觀青島”旅游品牌,全市謀劃12條海上航線,現已開通環游浮山灣、奧帆中心至嶗山太清、奧帆中心至海底世界、奧帆中心至郵輪母港等航線,青島旅游集團創新融入海鷗、櫻花、音樂等元素打造豐富線路產品,年發送游客超1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1.1億元;青島灣棧橋碼頭投入使用,“全國首創、青島特色”的“海上巴士全城通”1號線開通運營,海、陸、軌直聯的交旅融合新模式,實現公交、地鐵、游船“一票通城”;青島海洋旅游全面進入聯合運營,碼頭、航線、售票、結算、運營“五統一”模式的實現,為游客在青島放心體驗高質量海上旅游提供了保障。今年“五一”假期以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八大峽區域和青島灣區域合作運營船舶28艘,截至7月13日,累計運行13626航次,運輸游客409775人次。
另一方面,青島還積極放大帆船之都、奧運之城等文化內涵,青島旅游集團牽頭推出奧帆中心帆船聯合體驗活動,引入運動帆船、豪華帆船、雙體豪華帆船和單層游艇等多種體驗項目,為市民與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精彩紛呈的航海之選,一經推出受到各地游客歡迎。近期,又啟動了摩托艇聯合運營的籌備工作。這些經驗為下一步海島旅游的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解剖一個問題”推動“解決一類問題”,模式創新雖然過程頗為艱辛,卻是催生根本性變革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作為一把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鑰匙”,其“解鎖”難題的過程也是高效孵化新質生產力,為現代海洋經濟賦能的過程。
融合創新
通常來說,內陸城市是海濱城市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然而,近年來,水上運動已經駐扎內陸城市的公園、河道,憑借槳板、皮劃艇等的火熱,北京亮馬河、成都錦城湖等成為當地年輕人眼中最時髦的打卡地。對于青島等沿海城市來說,打造出足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抓住這部分消費意愿較高的群體,是應有之義。
分析今年春節、“五一”等幾個主要節假日旅游消費市場的數據和結構可以發現,游客更愿意在文化、藝術、娛樂、科技等方面付出時間和支出消費。對于海洋旅游產業來說,如何更好地將這些體驗與海洋相結合,呈現更多“海洋+”文旅產品,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向。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深化旅游業態融合創新,推廣“音樂+旅游”“演出+旅游”“賽事+旅游”等業態,為海洋文旅融合創新提供了可參考路徑。
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一直是青島文旅的深耕方向。今年2月,青島奧帆海洋文化旅游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它由奧帆中心景區和海底世界景區創新性整合,通過海陸雙航線聯動銜接加速海洋旅游業態創新融合,持續激發消費潛能,提供了城市內部大體量資源升級利用的范本。成功創建以來,這里迅速成為文旅融合創新的前沿陣地。尤其是打破青島長期缺少大型旅游演藝項目的歷史,國內首部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詩音樂劇《尋夢滄海》在奧帆海上劇場已累計演出超160場,成為島城旅游市場的重要推動力量。
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節、海洋音樂會等,將海洋文化與旅游經濟深度融合,是游客在青島時尚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起,青島提出打造大型演出、音樂節會集聚地,出臺了支持舉辦大型演出音樂節會的政策。進一步放大青島國際帆船周·青島國際海洋節、青島國際啤酒節、青島鳳凰音樂節等品牌節會的溢出帶動效應,具體來說,可以這些節會為契機,提供海上運動、精致露營、海洋康養等新產品、新業態場景的便捷體驗,延長游客在青停留時間,讓節會流量有效轉化為市場“增量”,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在海洋文旅領域,數字賦能亦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帶動著新一代海洋文旅產業綜合體的崛起。已于本月亮相的大型旅游演藝項目《海上有青島》,首創全球120米直徑超巨型環狀機械舞臺裝置,設計全覆蓋水循環系統、全逼真模擬海浪、超巨幕環抱式影效巨幕,期待著為游客奉上科技感十足的海洋文化新體驗。
多元開放
剖析行業發展,隨著多元化與個性化旅游需求成為文旅新動能,由陸向海逐漸成為旅游空間延展的主線,海洋成為未來旅游的重要戰略空間。以文旅融合推動海洋經濟升級,“開放”成為關鍵詞。
從場景來看,海洋旅游的“出圈”有賴于向都市旅游進一步開放場景,以培育新型消費。如青島以千里海岸觀光廊道青島段重新梳理了海濱游覽動線,各區市根據自身特色,培育發展Citywalk、Cityride等時尚文旅體驗場景,13公里嶗山風景道、40余公里濱海木棧道全線貫通,在魚鳴嘴段,白天聽濤品咖、夜晚騎行,民宿入住火爆。又如全市海水浴場在旅游品質提升中不斷融入文旅體驗,第三海水浴場設置海景休閑區,石老人海水浴場有最美書店和海景咖啡,豐富了青島海濱休閑體驗。此外,發揮青島海洋科研優勢,打造“海洋研學首選目的地”等,也成為青島重要的目標方向。
從產業來看,青島正抓住郵輪旅游這一海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帶動高端服務業發展。青島郵輪母港擁有國內少有的專業郵輪碼頭,可全天候停靠世界最大22萬噸級超大型郵輪,年接待能力達150萬人次。下半年,“地中海”號郵輪、“藍夢之歌”號、“夢想”號將陸續來青島運營,作為黃河沿線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通道,青島建設“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的前景廣闊。全省推動入境旅游的政策中,明確提出積極支持開辟以青島港為母港,訪問東北亞、東亞港口的郵輪航線,并逐步向亞太和歐美港口延伸。
無論是場景還是產業的開放,在推動海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文旅融合大項目作為基礎承載。一方面,青島注重加強項目招引,明確鼓勵投資建設大型文化旅游項目,打造“雁陣形”文旅產業集群,對新建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海洋旅游等項目,建成并投入運營后一次性給予項目投資主體800萬元獎補。另一方面,全力推動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新館、青島市圖書館新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項目,為海洋旅游發展注入文化動力,留存文化遺產。
除了做到這些“開放”,在海洋文旅發展的過程中,“講故事”創品牌上的思維開放也不可少。《青島市郵輪游艇帆船碼頭專項規劃(2021-2035年)》顯示,至2035年,青島濱海岸線將形成七大碼頭群的總體布局,包括4處郵輪碼頭、53處游艇帆船碼頭和12處帆船下水點。這一過程中,將提升海洋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海洋文旅產品生態體系的構建同步發力,把握氛圍感經濟和體驗經濟的底層邏輯,將為海洋經濟拓展出更多潛力場景。
作為現代海洋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如何在做好海洋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以文旅融合釋放更強大的現代海洋經濟“鏈接力”,青島文旅的更多“向海作答”值得期待。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馬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