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區是四大省級新區之一,新區建設是德州打造對接京津冀橋頭堡、引領中心城區東移、建設經濟新增長極的重大機遇。記者劉振興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十年來,我市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撕開利益固化的藩籬,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領域全面發力,各項改革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著眼大戰略大方向
持續加大改革創新
推動改革,何處落子?首先必須把握大局、順應大勢、站高謀遠、奮勇爭先。過去十年,德州迎來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疊加的難得優勢,抓住用好重大戰略機遇,不斷激發改革動力,是我們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務。
2015年10月,“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努力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動員大會,將“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定位為全市工作的總抓手和牛鼻子。此后,市縣兩級不僅成立專門機構,還出臺一系列專項制度,聚焦“一區四基地”功能定位,加快推進產業融入、市場融入、平臺融入、政策融入,扎實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招院引校、招醫引藥“四招四引”。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引進京津冀過億元項目591個,1853家企業與600多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協同打造黃河流域科創大走廊、沿黃現代產業示范帶,累計實施重點項目130個,完成投資660多億元。牽頭搭建全國首個“黃河流域政務服務通辦圈”,與6省(自治區)20市172個縣市區實現政務服務跨域通辦。
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實施以來,我市累計與省屬企業、駐魯央企對接合作項目267個、總投資2181億元。今年7月,我市與濟南就濟德同城化有關事項深入對接,簽訂了共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德州聯動區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濟德同城化邁出重要一步。
我市積極謀劃實施黃河、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牽手工程,用水系和生態廊道把兩條文化大河連通起來。聘請高端團隊完成了88平方公里運河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啟動建設投資220億元的“一廊六片”文旅景觀帶,集中展示漕倉遺址等歷史文化景觀,構建“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體驗場景,加快推進運河手造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叫響“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品牌,努力為“好客山東”增添德州力量。
天衢新區正式設立為我市帶來發展新機遇,拉開了德州平臺建設、招商工作的新篇章。在這里,我市一改過去點狀開發傳統模式,創新“管委會+公司”“片區開發+亮點引爆”梯次開發綜合模式,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今年1至7月,該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高技術產業投資占比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市第一。
破解發展瓶頸
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
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抓發展機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新發展路徑,破除市場壁壘,轉變政府職能,搭建起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十年時間,從理念、產業、要素,到體制、政策、環境,一場深刻變革在德州大地激蕩開來。
從堅持“工業強市”到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發展實體經濟始終是推動德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十年間,從探索成立13個產業推進辦公室,到構建“541”產業體系,再到聚焦11個關鍵產業鏈,深入推進“鏈長制”改革……德州聚焦實體經濟,持續打出改革創新“組合拳”,推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四新”經濟等一系列重要工業經濟指標保持連年增長。
創新,是支撐企業、產業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科金產”融合工作機制,實現科技鏈、資金鏈、產業鏈有機融合。2020年9月,進一步提出用3年時間,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今年,聚焦落實省委省政府“十大創新”部署,我市在每一大創新領域,都形成一個推進機制,建立一個考核評價辦法,市級以上科創平臺迅速增至1201家。同時,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牛鼻子”。我市全力育才引才聚才惠才,不僅設立人才“編制周轉池”,出臺人才“創業券”,還實施了“三年十萬大學生興德計劃”,成功叫響“‘德’有你、才‘州’全”品牌。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如何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則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早在2013年,我市就探索實施了“春雨工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資金互助服務。此后,我市在金融領域的改革力度始終不減,從成立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德州運營中心,到啟動“三航”培植計劃、組織“金橋沙龍”,再到“便捷獲貸”提速審批,政銀企溝通對接渠道不斷拓寬。探索專利質押、“人才貸”、“信易貸”等創新性融資擔保模式,企業融資的“高速路”不斷打通。創新開展無還本續貸、“主辦行+中期流動資金貸款”、“互助式紓困基金+應急轉貸資金”等服務,企業流動資金“斷檔”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過去十年間,我們對表對標全國最優標準,做好營商環境“基礎題”;實施部門單位“營商環境一把手工程”,做好營商環境“加試題”。推行首席政府服務官制度,建設“無證明城市”,叫響“德辦好”政務服務品牌。
2022年,我市進一步出臺《德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措施”》和《德州市2022年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提升工作方案》,將優化營商環境的任務進一步具體化。同時,堅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出臺了《德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一步構建了立法系統科學、執法規范有序、司法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工作重在落實,難在推動落實。去年以來,我市對重點項目實行“掛圖作戰”,堅持重點任務項目化、重點項目目標化、項目目標責任化,實現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提速提效。同時,創新方式方法,推出“四色”督查考核機制,倒逼工作責任落實。
2022年初,我市印發《關于加強“嚴真細實快”作風建設打造“五型”機關和干部隊伍的決定》,進一步推動“嚴真細實快”作風落地見效。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作為農業大市,過去十年,我市從建設“放心農場”,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到率先提出整建制推進“噸半糧”產能建設,推行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糧”工作機制,營造“六級聯創”工作格局,糧食生產實現連年豐產豐收。
伴隨農業產業化不斷深入,農村土地制度也隨之加速改革。我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塊地”改革均已成為國家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以人民為中心
讓改革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十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凝聚起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寧津縣時集鎮村民劉俊光過去靠外出打零工為生,找不到活兒時就閑在家里。今年2月底,寧津縣實行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劉俊光通過考核擔任兼職保潔員。不耽誤種地,每月能多掙500多元。
2022年,我市開展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出臺“1+1+N”系列工作方案,在公益性崗位開發、技能培訓、鄉鎮吸納就業、能人創業帶動就業、基層就業服務體系等8個方面推出24項改革事項,構建起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和社會參與的協作格局。
醫療、教育、社保是百姓關心的“身邊事”。
2013年,我市啟動醫療服務標準化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174家醫療機構實行“先診療、后結算”模式;2014年,縣級公立醫院實施綜合改革,次年改革擴大至所有縣市區;2016年,與大病保險相銜接的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系統建立,重點救助對象經醫保報銷后可獲得直接救助;2018年,實施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門診“先看病、后付費”舒心就醫模式,率先上線運行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合作,對德州市人民醫院整建制托管,共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同時,社保方面,我市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并軌、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并軌,逐步實現養老、醫療保險全覆蓋。
2019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建立社會大救助體系的意見》,構建形成規范持續、全域覆蓋的社會大救助保障體系。2022年,以“1335”為主要架構,我市救助體制機制逐步由兜底型向品質型轉變、解困型向發展型轉變、供給型向需求型轉變,走出一條低收入者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教育方面,我市大力補齊短板。2014年,出臺了《關于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的意見》,全面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城區采取新建擴建、提升改造、整體搬遷、引進名校等方式,推動優質教育均衡布局。2015年,出臺《德州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在課堂教學、招考制度等8個方面推進改革。全省率先開展中職與本科院校“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同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不斷深化校長職級制、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深化職業教育創新實驗改革。
2022年,我市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積極為教師辦好十件實事,制度化保障教師待遇。同時,以企業訂單引人才、學校清單送服務、政府買單育人才“三單”模式促進產教融合。天衢新區在教育共建共享方面持續發力,成功設立天衢新區教育基金,為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脫貧攻堅是過去十年間改革攻堅的重要“戰場”。
2013年以來,我市逐步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政府、社會、企業合力攻堅的大扶貧格局。2018年以來,我市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以產業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群眾持續增收。2015至2020年,全市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39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362個。2020年,全市100405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55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十年間,我市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衣、食、住、行等各個環節持續深化改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活了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釋放出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活力。
當我們把視野放得更加寬廣,會進一步看到:
十年間,我市踐行“兩山”理念,生態環境迅速改善,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提升;從印發《關于加強農村黨組織書記規范化管理的實施意見》,到全面推開星級化管理,我市基層黨建不斷取得新突破;健全完善領導領銜推進工作機制、督導調度機制,市級領導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
此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民主監督實現持續突破,網格化管理全面覆蓋城市,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
十年,我市用改革推動制度建設迅速成熟,一系列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城市方方面面、各項事業均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記者王賀通訊員李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