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農業變身強農富民產業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解析·現代高效農業篇
山東大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為農業現代化探索路徑。到2022年,全省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200億元,半數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想要“土里刨金”,三個重大問題始終繞不開:種什么?誰來種?怎么種?從“種得好”到“賣得好”,讓傳統農業轉變成為強農富民產業,是山東提升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特色化種植 品牌化營銷
隨著5717萬畝小麥機收完畢,山東今年夏收基本結束,而糧食產量和價格依然牽動著廣大農民的心。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山東不僅要保障省內糧食自給自足,還要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省農業廳廳長王金寶告訴記者,近年來山東糧食連年豐產豐收,連續六年穩定在900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也正有序推進。
豐收的同時,山東農產品供給也面臨結構性矛盾,這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相比去年,臨清市新華辦事處刁莊村種糧大戶刁建軍今年少種了240畝小麥,他今年種植的260畝小麥畝產900斤左右,總收益3萬元左右。刁建軍告訴記者,周期長、見效慢是種糧要面對的難題,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的同時,他這兩年也在摸索大蒜、毛豆等農作物的市場規律,擇機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隨著糧食市場價格“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的“雙板擠壓”,不少種糧大戶積極性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一個讓種植大戶普遍擔憂的問題是:萬一大面積種植的作物遭遇“價格寒冬”怎么辦?特色化、品牌化種植模式,成為避免盲目生產的“金鑰匙”之一。
思路一變天地寬。2015年底,濟麥229作為新品種通過山東省審定,成為一些面粉加工企業的主要生產原料。菏澤麥豐小麥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通過富硒種植濟麥229小麥,提高面粉含硒量,增加面條附加值,每斤面條賣到16元還供不應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加高端有效供給,有效提高了農產品效益。
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品牌創建,是山東破解“滯銷賣難”的另一發力點。在魚臺縣清河鎮億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的張明合有6畝地,今年他將土地全部交給合作社種植,不僅節省了2400元的種植成本,還能騰出時間到合作社打工。今年魚臺縣專門列支1700萬元,實施“魚臺大米”品牌提升項目,農戶不用花一分錢就能用上好稻種,且基地的水稻育秧、插秧、收割實現全程機械化。
不僅是“魚臺大米”,據悉,山東共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94個,培育了“壽光蔬菜”“沾化冬棗”等一大批支柱農產品品牌,同時還形成一批集文化休閑與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過去山東靠先發優勢搶占市場,拼的是數量規模;現在山東農民靠品牌引領市場,掌握話語權。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規模經營張弛有“度”
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加之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加大,社會對此普遍關注。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山東在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作了大量探索。
實踐證明,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山東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省土地流轉面積突破3000萬畝。
6年前,高青縣常家鎮臺李村村民李洪武創建了豐饒糧食專業合作社,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堅持”。流轉來300畝土地的李洪武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糧食合作社做強做大,但糧食價格的“天花板”,讓這個在地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漢子很沒辦法。他坦言,300畝土地已達到了他種植能力、管理能力的上限。
不少種糧大戶和農業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規模經營并非越大越好。臨清種糧大戶刁建軍把所種的500畝玉米連稈帶穗賣給了當地的潤林牧業有限公司,凈賺5萬多元。而同為種糧大戶的臨清陳官營村村民盧緒濤,即便每畝租金比刁建軍還少100元,除去成本后每畝依舊賠了100元左右,流轉來的2000畝土地虧損近20萬元,這讓盧緒濤不得不把流轉來的土地全部退租。
臨清市農業局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管濤表示,規模化經營的耕地面積越大,管理成本越高,很容易因為粗放經營,導致產量下降。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表示,東部地區應該大力發展雇工較少甚至不雇工的家庭農場,種植面積在十幾畝到百畝之間比較適合,這樣既可以保證農戶取得的種糧收益不低于外出打工收入,同時也避免農戶因投資過大難以承受旱澇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風險。
吸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山東正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出臺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意見,鼓勵各地將先進生產要素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農業;二是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聯盟、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龍頭企業協會等,鼓勵各類主體壯大規模,引導各類主體相互融合;三是啟動省級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監測認定工作,對帶動能力強、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效果明顯的經營主體重點支持,不達標的堅決淘汰。
截至今年初,全省家庭農場發展到5.5萬家,農民合作社18.6萬家,農業龍頭企業9600家,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超過1800萬戶,戶均增收2680元。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需緊密利益聯結
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還會長期存在。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山東的“關鍵一招”是不斷拓展產業鏈,讓一產“接二連三”變身“新六產”。
單戶農民沒能力“接二連三”,發展“新六產”首先要解決載體問題。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作用,讓農民回歸田間專心種地,把復雜的市場交給專業組織,是融合基礎。
“關鍵是要建立一批有實力的農業合作社。”山東泰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峰多次到日本考察,“日本的永田果蔬協會主要種植紅富士蘋果,他們有自己的超市、加工廠和品牌。蘋果收獲后,好的直接進超市出售,稍差的做果脯,最差的榨果汁。一畝紅富士能產6000斤,收入可達10萬元人民幣。”而在周峰老家沂源,種的是相同品種的紅富士,畝產量也差不多,但多數農民只有賣鮮果一條路,畝均收入不過一萬元。“我們現在需要大力發展這樣的協會。”周峰說。
工商資本的進入也非常重要。山東即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為東說,工商資本優勢在資本、管理和技術,農村的優勢是土地、勞動力和產品,二者緊密結合,才能實現要素的優化。他所在的即發集團,2010年進入農業領域,累計投入7000萬元,建立起了2000畝的農業基地,打造出“即發綠源”農產品品牌。眼下,當地不少農民返租即發的土地種小麥,技術環節由公司把關,產品由公司回購,制成面粉后統一出售,分散的農戶因此分享了品牌紅利。其品牌農業園區項目每年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吸納固定勞動力300多人。
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切好,利益聯結機制是三產融合的關鍵。農民和企業相比處于弱勢狀態,如何避免“資本圈地”,讓農民在“接二連三”中真正獲益?讓小農戶與各類主體之間形成分工明確、分配合理的利益共同體,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所在。
在構建融合發展生態過程中,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發現,養驢鏈條建設得越長越密,養殖戶獲得的收益就會越高。以屯里人養驢專業合作社為例,養驢場建設共需投資65萬元,除政府補助25萬元外,東阿阿膠拿出40萬元,目的只有一個:與養殖戶建立“養驢命運共同體”,讓養殖戶能在各個鏈條環節上都獲益。
東阿黑毛驢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元嶺仔細算了一筆毛驢賬:一頭毛驢從出生到出欄按兩年計算,大約需要3畝地來供養,僅一產便可帶動農民飼草料收益4000元、有機肥150元/噸;二產中驢奶收益8000元、驢胎盤收益800元、驢皮收益3000元、驢肉加工收益7000—10000元;若加工成三產餐飲用的驢肉包子或者火鍋肉,驢肉收益還可增加至少三倍。一頭驢形成一個“閉環”,演變為一條細密的產業鏈,養殖戶可以從產業鏈多個環節上獲益。(王川)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