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東營6月19日訊(李言心)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單一村,是一個僅有45戶、不足200人的小村莊,勤勞樸實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年來,村內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思想觀念守舊,村容村貌落后,這些嚴重制約著村莊發展。
然而,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這個村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老黨員王學文說,這是市殘聯下派幫扶工作組的功勞,開啟了單一村的致富之門。
要想富裕先修路
東營市殘聯幫扶工作組進村后的第一感覺就是路難走,遇到下雨天氣,村里人出不去、外邊人也進不來。“公路通,百業興。”修路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駐村第一書記張玉剛的心頭。
在幫扶工作組的推動下,市殘聯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到村里了解情況,進行現場辦公。同時,工作組多方跑財政、交通運輸、鹽窩鎮政府等部門單位,協調修路事宜。“認準的事情就要堅持,決不能輕易放棄。”張玉剛說。在修路過程中,工作組與村兩委班子精心制定修建方案、嚴格招標程序、嚴把工程質量,整整一個月天天盯在施工現場。
功夫不負有心人。被村民自發命名為“富民路”,總投資55萬元的三縱三橫“甲”字形6條道路于2016年9月底正式竣工通行。在村莊道路通車儀式上,王學文拉著第一書記的手激動地說:“全村老少爺們做夢也沒想到還能修上這么好的路,真是為俺老百姓辦實事的好書記呀!”
與此同時,相關配套項目也陸續實施,新修建道路兩側護坡3000余平方米、排水溝500余米,安裝道路標牌10塊,鋪設車輛減速帶60余米,新建停車位10個,徹底解決了多年來村民出行難的大難題;在主要出入口、交叉路口、重點區域和場所安裝了高清攝像頭10個,進行無縫隙全天候監控,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在道路兩側種植了白蠟、紫槐、月季等綠化苗木2000余株,不斷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路燈照亮出行路
如今,夜晚走在單一村,一盞盞新安裝的路燈將鄉間小路照得如同白晝。村民三五結伴或是圍繞村頭散步,或是到廣場大院跳舞,或是聚集在路燈下聊聊天、打打撲克,其樂融融享受“夜生活”。“全村老少都出來看熱鬧,高興地圍著村子繞了好幾圈。”69歲的陳炳智至今忘不了2016年9月14日路燈照亮那天。
單一村早些年有路燈,但因年久失修,路燈基本不亮。到了晚上村里漆黑一片,出行特別不方便。如果碰上雨雪天氣,村子里每天上下學的學生安全問題成為村民最擔心的事。工作組了解到情況后,多方聯系爭取到了一家愛心燈具企業的支持,新更換電纜1000余米,安裝22盞LED新型節能路燈,年節約用電5600度、節省電費4000余元。同時,開展了“向農戶送光明”行動,為每個家庭戶免費發放10個5瓦LED球泡燈。
自從安上路燈后,“天黑不出門,電筒不離手”的情景成了歷史。65歲的薄純玉一臉幸福地說:“裝上路燈是真方便呀,以前干活兒回來晚了啥也看不清,只能打手電筒照路,晚飯后也只能待在家里看看電視什么的,現在路上很亮堂又好走,俺經常去村里的文化大院跳舞。”
鄉村文明在行動
“幫扶工作組的同志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為了我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方便蹲起,還在一側給裝上了無障礙扶手。” 70歲的趙全祥如是說。為讓村民告別臭味滿街飄、蚊蠅到處跑的旱廁時代,工作組積極爭取上級和市殘聯的支持,將單一村列入鹽窩鎮2016年旱廁改造首批試點村。
在改造初期,工作組深入農戶了解村民想法,讓老百姓了解旱廁改造的好處,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推進過程中,有的村民提出了不同想法,并給項目開展制造“障礙”。工作組不等不靠,召集黨員召開會議,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先從黨員家庭改起,為村民做出表率。現如今,單一村90%以上的村民感受到了農村旱廁改造工程的成果,用上了雙甕式無公害水沖廁所,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為活躍鄉村文化氣氛,讓村民舞起來學起來。幫扶工作組想方設法,配備了價值13萬元的電視、音響等設備。夜晚村民們終于可以聚集在文化大院唱唱卡拉OK、跳跳廣場舞。
同時,先后4次組織文藝團體到幫扶村開展演出、電影放映等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舉辦了“單一好聲音”卡拉OK大賽和廣場舞培訓活動,不斷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在主要街道兩側建成文化宣傳街廊,內容涉及黨建、敬老、愛心、安全、計生等,起到了時時提醒教育的功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群眾的文明意識。
“授人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工作組依托黨員活動室建起了“農家書屋”,配備了思想政治、文學名著、少兒科普、法律維權、職業技能等10類1000余冊圖書,解決農村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的問題,滿足了群眾對各種知識的渴求。“作為一名第一書記,就要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做起,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與群眾心貼心、面對面,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張玉剛說。
寬闊平坦的道路、燈火通明的路燈、旱澇無憂的灌渠、安全暢通的橋涵、衛生潔凈的旱廁、粉刷一新的墻面……一項項惠民項目的實施,使得單一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展現在老百姓面前的是一個幸福美麗的新單一。
初審編輯 楊迪